3.6分,是呷哺呷哺(00520.HK)旗下新烧烤品牌趁烧首店营业第一天在大众点评上的评分。
呷哺呷哺做烧烤,开头即遇口碑难题。
以一人食火锅打出名头的呷哺呷哺在增速放缓时,曾以新业务湊湊火锅获得新增长,但并未跳出火锅这一框架。作为餐饮两大赛道之一的烧烤,此前呷哺呷哺并未涉足。
跨界、品牌定位高端、市场竞争激烈,都将成为趁烧接下来要面临的挑战。
↑呷哺呷哺官方微信公众号截图呷哺呷哺做高端烤肉
再推新品牌趁烧
9月24日,呷哺呷哺第一个烧烤品牌趁烧首店在上海日月光中心开业。
呷哺呷哺以一人一锅的火锅品牌呷哺呷哺起步,后又衍生出茶+火锅的湊湊火锅,现在跨界做烧烤,呷哺呷哺创始人、董事长贺光启向媒体解释称:烧烤是一个具有增长潜力的赛道,因为火锅和烧烤是中国餐饮市场最大的两个板块,烧烤赛道暂未出现一家头部品牌或企业。
据了解,该品牌主要产品为烧肉,客单价定位在250元左右,相对高端。
对于这一定位,贺光启介绍,经过他们市场调查发现,200元至300元的高端烧肉赛道,暂未出现大型的头部品牌,这条赛道是一片蓝海,因此计划将趁烧打造成高端烧肉赛道的头部品牌。同时,消费者每餐的消费预算是不固定的,三个品牌可以满足不同的预算需求。
贺光启希望趁烧可以成为继呷哺呷哺湊湊之后,呷哺呷哺的第三个增长引擎。
↑图据呷哺呷哺官方微信公众号值得注意的是,近几年呷哺呷哺增长持续放缓。
财报数据显示,2017至2021年,呷哺呷哺的营收分别约为36.64亿元、47.34亿元、60.30亿元、54.55亿元、61.47亿元;归属股东净利润分别为4.20亿元、4.62亿元、2.88亿元、183.70万元、-2.93亿元。
↑东方财富网截图2014年和2015年,呷哺呷哺也曾面临营收增长放缓的问题。其于2016年6月开出了第一家中高端湊湊火锅,2016年营收增速稍有提升,2017年呷哺呷哺营收增速达历史新高,为32.84%。
湊湊对集团的营收贡献持续上涨,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3.19%提升至38.38%。其也被呷哺呷哺承认是第二增长曲线,延缓了呷哺呷哺的衰老。
我们计划且预估趁烧的发展速度要高于湊湊的20%至30%。贺光启曾向媒体表示。
据了解,趁烧计划在2023年开出至少20家门店;自2024年起,预计每年至少以新增30+门店的速度进行扩张,未来3年计划突破百家门店。
此次呷哺呷哺再推高端新品牌,无疑是想让趁烧把陷入低迷的业绩增长再度烧起来。只是趁烧能否担此重任?
开业首日大众点评得分3.6
趁烧还有许多难题待解
跨界做烧烤,趁烧保留了此前做火锅的优势——供应链能力。据贺光启介绍,趁烧用的是呷哺呷哺的供应链系统,联合采购成本可降至更低,且食安品控更有保障。
供应链对餐饮企业连锁化发展来说至关重要,而在新消费资本市场较为沉寂的当下,据NCBD(餐宝典)发布的《2020—2021年中国餐饮行业投融资分析报告》,餐饮供应链却是名副其实的吸金王。自2020年以来,供应链为王策略愈发成为整个餐饮业的共识。
同时,贺光启认为趁烧的竞争力还在于其定位和市场其他品牌有差异化;集团会员系统可促进引流。据悉,呷哺呷哺目前拥有3000万会员,年活跃会员数1000万以上,其在8月底上线了多品牌会员系统,消费者一键注册可同时成为呷哺呷哺、湊湊、趁烧等多个品牌的会员,积分通兑、储值礼包共用。
↑图据呷哺呷哺官方微信公众号不过,趁烧还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。
呷哺呷哺做烧烤实属跨界。此前,无论是呷哺呷哺还是湊湊,都在火锅的框架内,消费端、食材端、运营模式都有迹可循,而现在的趁烧在完全陌生的赛道,要想复制湊湊的成功,不再得心应手。
市面上不乏火锅企业跨界做烧烤的案例。2018年7月,海底捞也曾上线外卖烧烤业务,但短短10天之后便悄然下线。直到今年才重新启动。
趁烧一开始或许可以通过集团会员系统引流,但想要留住消费者,还得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如口味、特色、性价比等等。
趁烧定位高端烧烤,确实与市场大部分烧烤店铺打出了差异化,但高端烧烤是消费者真需求吗?尚待验证。
定位高端也自然牺牲了性价比这一竞争力。口味和特色方面,仁者见仁。从首店附近的店铺可以看出,趁烧面临的竞争巨大。
从宣传可以看出,趁烧产品主打烤牛肉,招牌菜品有现切精选和牛眼肉牛排、巨无霸横膈膜,同时其标榜自己是创新复合业态烧肉+酒+茶。
在趁烧首店附近,同样做烤肉的店,不乏年份更久,评分、性价比更高的店。大众点评信息显示,有收录6年、评分4.7、人均116元的,还有收录5年、评分4.8、人均178元的。
趁烧开业首日在大众点评得分3.6,第二日得分3.9。虽然该评分并非判断标准,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在竞争激烈的烧烤市场,趁烧想要突围并不容易。
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张露曦
编辑 余冬梅 张莉